这个人就是差不多和韩非同时来到秦国的尉缭(注意,这不是他的本
这个人就是差不多和韩非同时来到秦国的尉缭(注意,这不是他的本名,他名“缭”,姓已失传,嬴政让他当秦王国的“尉”,此官职主管国家军事,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部长兼军委主席,因此,史书称他为“尉缭”)。
尉缭是魏国人,他师父就是战国时期名动天下的鬼谷子,尉缭不但善于用兵,而且善于治军,是个知行合一的顶级人才。他当初来秦国找工作时,嬴政正缺少军事方面的人才,两人相谈,如同天雷勾动地火,一拍即合,尉缭就留了下来。
嬴政和李斯谈话时,他也在场。但尉缭的注意力不在会议上,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琢磨韩非的死上。
他也不是在琢磨韩非的死,而是在琢磨自己。韩非当初来秦国时,嬴政的欢迎会搞得是锣鼓喧天,鲜花满街,可才不到一年的工夫,就死了。最让他不舒服的是,嬴政对于这样一个人的死,连个屁都没放。他就想到,有一天自己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下场。
就在他胡思乱想时,李斯碰了他一下,他这才从恍恍惚惚中醒来,看到嬴政锐利的眼神正盯着他。
嬴政问他:“你怎么看现在的形势?”
尉缭沉下心来,琢磨了一会儿分析道:“我是管军事的,那我们就从军事角度来说,以今日秦军的强悍善战,诸侯那些军队根本不堪一击,我们只要肯下功夫,不停地用兵,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”
嬴政当然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的问题是,持续发动战争对国家有巨大损耗,有没有办法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,而又能取得胜利。
这是人之常情,人人都希望付出最小,收获最大,于是,智慧就产生了。
尉缭想了一会儿说:“这也不是不可能。六国看上去很脆弱,可如果我们来硬的,他们还是会拼死抵抗。堡垒都容易从内部攻破,所以我建议,拿出金钱和美女,收买各国的权臣,让他们在本国内传播,我们秦国绝对不会揍他们的,让他们放心,同时拿出金钱和美女,给各国的奸臣们,让他们离间他们的君臣。等他们窝里不太平了,我们再出兵,如此就能把军队的损失减少到最小。”
嬴政觉得这主意不错,李斯也觉得不错,认为这是个奇计。但李斯认为嬴政对尉缭有点太好了。
尉缭自来秦国后,就是人上人的级别,在衣食起居上,嬴政让尉缭和自己享受同等待遇,李斯酸溜溜的,不过很快他就悟出嬴政这种行为的原因了。
当时的嬴政,急切地想消灭六国,快速消灭六国可不是靠李斯这样的政治家能做到的,必须靠军事家,快速起效,让嬴政能看得见摸得着。所以嬴政对尉缭的态度,正是智者对人对事的态度,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人,嬴政心知肚明。
虽然嬴政对尉缭的态度要比李斯好,可李斯并没有恐惧,因为尉缭只管军事,偶尔出点小主意,其力量范围还辐射不到他李斯的行政领域来。
所以,李斯和尉缭的友谊,看上去很美好。至于尉缭和嬴政的友谊,李斯不知道,尉缭虽然智慧超人,可嘴巴很大,而且喝多后就不管不顾,满嘴跑火车。
有一次,他和李斯喝酒聊天。尉缭喝多了,就对李斯说:“大王这个人,不得了。”
李斯说:“那是啊,大王英明神武,珍惜人才,智慧独步天下……”
尉缭打断了他的马屁话,醉眼蒙眬地说:“大王有常人不可能有的忍耐力,但是——”
尉缭看人很准,嬴政如果没有超人的忍耐力,不可能在赵国活着回来。忍耐力这种品质,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都具备,因为它是你能成为伟大人物必备的一项素质。
李斯对任何人话中“但是”之后的内容都特别感兴趣,他急急地问:“但是什么,快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