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衍圣公”毫无“圣”痕,自幼纨绔,不学无术,因为头上罩着“衍
“衍圣公”毫无“圣”痕,自幼纨绔,不学无术,因为头上罩着“衍圣公”的帽子,所以对地方官和法度从不放在眼里,对族人更是刻薄寡恩,丢尽了他大祖宗孔子和列祖列宗的脸。
按历代祖制,衍圣公每年都要入京觐见皇上。这是传统,道德领袖和政治领袖的会晤,可以给臣民们传递一个信息:大家都要遵守道德和法律,共同维持社会和谐。
孔尚贤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怀,可他每年都会进京,而且乐此不疲。缘由在于,他进京一次就能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。他会携带大批私货入京贩卖,在京城待上几个月,伟大的衍圣公就摇身一变成为富甲山东的土豪。
本来,孔家有“进京”传统,孔子当年向各个国家的京城跑,可他饿得死去活来也从没想过去人家京城做生意。孔子主张“重义轻利”,孔尚贤显然是背祖忘宗。不过,孔尚贤到京城做生意,政府并不干涉。每当秋天要进京时,山东还为孔尚贤开绿灯,给他提供各种方便。在这种种方便中,其中有一方便就是李世达密切关注的“驿递”。
明帝国建“驿递”,始于朱元璋时期,目的是递送使客、飞报军情及转运军需。这种制度很好,在长时期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朱厚熜时代,全国共设水马驿1259处,它保证了政务和军务的时效,张居正的考成法能迅速生奇效,驿递功不可没。
遗憾的是,任何一种制度年深日久,必发生变质。驿递本来是为政府允许的公务人员服务的,也就是说,驿递必须是为了公务。但很多人都占驿递的便宜。那位写下《徐霞客游记》的徐霞客就是免费使用驿递,才走了那么多地方。孔尚贤占的便宜就更大,从山东到北京,他的如山般货物的运输通过驿递全部免费!
明帝国的驿递规定,凡是驿站沿途的百姓,都要义务为驿站服务。不但要出人,还要出车、出船、出马、出驴、出草料。整个明帝国的驿站沿途百姓怨声载道,尤其是秋天的山东到北京的驿站沿途百姓。李世达看在眼里,焦虑在心里。
一个秋天的午后,李世达去拜访新时代的圣人孔尚贤。孔尚贤很忙,所以李世达等了半天,圣人才乐颠颠地走了出来。二人寒暄过后,李世达直奔主题,指着孔府大院里忙得热火朝天的人说:“这些人好力气!”
孔尚贤哈哈一笑,拉起李世达的手,把他拉到门外,指着直插云霄的一堆货物说:“这是山东大葱,这玩意儿到北京后价格会翻五倍。”又指着一堆货物说,“这里是山东煎饼,卷根大葱,那叫一个香。”他把伸开的五指翻了两下,“能翻十倍。”说完又要拉李世达去看别的山东特产。
李世达挣脱他的手,不怀好意地问道:“算运费了吗?”
孔尚贤又是一笑:“用驿递,没有运费。”
李世达正色道:“这恐和制度不符吧。”
孔尚贤刚抽出一根葱,正找煎饼,一听李世达语气有异,马上去瞧,李世达一副黑脸包公的模样。“哈哈,李大人第一次来山东吧。孔家去京城,多少年了,一直用驿递,免费的。这就是制度。”
“胡扯!”李世达后脑都是气,“驿递可不是给你做生意用的!”
孔尚贤手里攥着根大葱,一时无所适从,突然就干笑起来:“李大人,你看我这里挺乱的,你改日再来,我这还着急上京去面圣呢。”
李世达愤愤然地离开新时代圣人的家,回到办公室就写了封奏疏,先谈设立驿递的最初目的,再谈驿递的原貌丧失,最后谈了孔尚贤不知羞耻地使用驿递造成的影响。
张居正举着李世达的奏疏对吕调阳说:“李世达真是有心人,驿递这事我早就注意到了,可惜没有人提。”
吕调阳有点尴尬。张居正马上发现了他的心思,转话题道:“这也不能怪其他官员,习惯成自然,驿递败坏到今天这种田地,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。”
吕调阳咳嗽了下问:“张阁老准备怎么办?”
张居正沉吟一会儿,把奏疏郑重地放到桌上:“就拿孔尚贤开刀,彻底整顿驿递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