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旧时的馄饨
馄饨之名,最早见诸文字者,是汉扬雄的《方言》:“饼谓之饨。”据《事物纪原》考,饼始于七国时代,馄饨乃饼的一种。
馄饨,桂林人、广东人均称“云吞”,四川人称“抄手”。 馄饨之名,最早见诸文字者,是汉扬雄的《方言》:“饼谓之饨。”据《事物纪原》考,饼始于七国时代,馄饨乃饼的一种。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,所以也称“煮饼”与“汤饼”。后来馄饨店把馄饨作为面点,成为一种食品。古人有“冬至日有食馄饨之俗”。 旧时桂林除有馄饨铺店专营外,也有沿街走巷挑担子卖馄饨的,但都在晚间,吆喝“馄饨———开锅啊———”也有用小木棰,敲打竹片发出“梆梆”声响,吸引食客招揽生意。那时在文昌门竹园巷里住有一个名叫骆尧轩专卖馄饨的中年人,原籍是临桂马面的。人长得单瘦,个子有1.78米高,人们戏称:“骆长子。”他白天不卖馄饨,在家擀面皮、选料、配料、调料做准备,专做晚间生意。他卖的馄饨味道十分鲜美,皮子薄,坚而滑煮不烂。馅饱满,除精肉外还配以香菇、虾仁、竹笋等。调料全,有麻油、胡椒粉、葱花、芫荽、姜末和辣椒粉等等。在南门街、文昌门、五美路、福旺街,通泉巷一带颇受食客喜爱。“骆长子”很讲信用,对人和气,一年四季寒来暑往,无论是刮风下雨或是酷热盛夏,每天夜晚夫妻俩准时按习惯线路走街串巷。“骆长子”挑着那副挑子,不时摆弄手中两块竹片碰撞而发出的“笃笃、笃笃”声音。老婆跟在后面,挑一担清水,水桶旁边各系三四张小凳。据说“骆长子”这副挑子是他请人特制的,挑子前面一头上面有一块晾盘,在中间挖个圆洞坐锅,下面放炭炉。晾盘四周供食者放碗,放盐碟和酱油壶。挑子后面一头呈方柜形,上层放肉馅,中间有抽屉,放面皮,汤匙和各种作料,下层装水,以便随时加汤。他边包,边煮,边卖。 我们小的时候,晚上听见“笃笃、笃笃”的声音,晓得是“骆长子”来了,就闹着母亲要吃消夜,吃完才睡觉。如果不吃消夜,也把这个时刻作为将要休息睡觉的时间。 后来桂林卖馄饨的店铺和担子渐渐多了,南门就有锦云记云吞等四五家,但吃后口感仍较“骆长子”的馄饨稍逊一筹。然唯有阳桥“天忠”馄饨店,由于采用传统工艺,制作精细、皮薄、馅足、调料好,味鲜美,博得一帮食客赞誉,独领风骚。 记得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,市里曾配发给市民一种“副食品票”凭票指定到“天忠馄饨店”购买馄饨,或“味香馆”买米粉吃。 回眸往事,记忆犹新,且颇具意趣,令人难以忘怀。
上一篇:令人垂涎的武汉八大名吃
下一篇: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
延伸阅读:
- 劳动合同变更,口头约定并不够[图]
- 如何巧妙分析面试官心理?[图]
- 人资行政主管求职注意事项有哪些?[图]
- 游戏测试简历怎么写?切记三大注意点[图]
- 电影制作专业要考哪些证[图]
- 因工作分歧冲上司发火了,该如何与上司缓解关系?[图]
- 网购衣服的技巧有哪些?[图]
- 吃豆腐有什么好处? 豆腐的效果和作用[图]
- 枣介绍[图]
- 产后四十二天要去见医生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