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欧阳修①,母郑氏,家素贫无资,亲教修读书。以荻②画地,教修书字。尝谓曰:“汝父尝夜览囚册,屡废而叹,吾问之,曰:‘死狱也,求其生不得耳。’吾曰:‘生可求乎?’曰:‘求其生而不得,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;矧③求而有得耶,以其有得,则知不求而死者有余恨矣。’夫常求其生,犹失之死,而世常求其死,岂天道哉?”修服之终身④。
吕氏曰:“求生”两字,此天理之言也,而余病其未尽。盖死者抱无辜之冤,生者缓当偿之罪,而又主于求生,则死者何苦?余尝补其说曰:“求其生而不得,乃死之,则生者与我皆无恨;求其死而不得,乃生之,则死者与我皆无恨,庶几仁义之狱乎?”余提刑⑤三晋⑥时,每读狱词⑦,为生者一想,又为死者一想,故不致有含冤之民,亦不令有独苦之鬼。昔人云“廷尉,天下之平⑧”,因欧阳公之言而并及之。
“求生”这两个字,是合乎天理的语言,但我觉得还没把意思表达清楚。受害的死者抱有无辜冤情,犯人没有死亡就缓释了应当补偿的罪行,这种情况下,如果还主张为犯人求生,那么死去的受害者是多么的冤苦啊!我曾补充说:“要想办法明察案情,为无辜的犯人谋求生路,但经过查证他还是该判死刑的话,就要坚决执行死刑,这样的话,没有死的犯人和我自己都没有什么遗憾;对于被判了死刑但是当中有冤情的犯人,要为他平反,放他生路,这样的话,受害的死者和我自己都没有什么遗憾,这大概就是讲求仁义的决狱之道吧?”我在山西审理案件时,每次阅读供词都会为生者和死者考虑,因此没有含冤的百姓,也没有含苦的亡魂。古人有说过,“执掌刑狱的官员,应努力使得天下之间保持公平、公正”,因为欧阳公终身信服的那句话,我提及了上述的事情。欧阳修: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谥号“文忠”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荻(dí):草本植物,似芦苇,生长在水边。矧(shěn):况且。服之终身:终身信服。提刑:主掌辖地司法、刑狱和监察之事。三晋:指山西省。吕坤曾任在山西任知县、按察使、巡抚等职。狱词:供词。廷尉,天下之平:廷尉,主掌刑狱的官员。天下之平,意谓廷尉执掌刑狱,应努力使得天下之间保持公平、公正。这是西汉廷尉张释之说的话,其事详见《史记·张释之列传》。
“隽不疑母”“严延年母”“欧阳公母”三条大意相同,都讲述了仁慈的母亲告诫有生杀之权的儿子上天有“好生”之德,不能草菅人命。这提醒了现代父母,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。这种仁爱之心的对象不仅是身边的人,还包括鸟兽、草木、瓦石等世间万物。用王阳明的话来说,如此便是真正的大人之学,能“去其私欲之蔽,以明其明德,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”。
张妇戒骄
◎张妇嫁孙女与陈平①,诫之曰:“无以贫[夫家]故,事人不谨。事兄伯如父,事嫂姑如母。”
吕氏曰:张妇诫女,皆世俗所讳言者也。富女陵贫夫,而况兄伯嫂姑乎?新妇能守此言,虽百世同居可矣。
张妇告诫孙女的话,是世俗之人所不愿意讲的。富家之女欺凌贫贱的丈夫,更何况丈夫的兄长和嫂子、姑姑呢?新入门的妇人若能遵守张妇告诫孙女的话,即使和夫家的人世世代代共同居住也是可以的。陈平:西汉丞相,辅助刘邦一统天下,为汉朝开国功臣。
鲁氏戒食
◎张待制①夫人鲁氏,申国夫人②之姊也,最钟爱其女,然居常至微细事,教之必有法度。如饮食之类,饭羹许更益,鱼肉不更进也③。及幼女嫁吕荣公,一日夫人来视女,见舍后有锅釜之类,大不乐,谓申国夫人曰:“岂可使小儿辈私作饮食,坏家法耶?”其严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