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里乡亲的人,和我祖先的房舍相连,排行与辈分彼此或有差别,婚姻相通、喜事庆贺与丧事吊慰世代没有断绝,情谊本来就深厚。一乡之人有强大兴盛的,情感上固然替对方高兴,但更加应该内心有敬畏之心,并且自我勉励。一乡之人有遭受祸患的,即使不能救济,又怎么忍心从他身上获利呢?用少量米粟等粮食互通有无去救济对方,不可只讲空话。有的人拿田地住宅来售卖,要劝导阻止他,没有办法阻止就应该加价买下来,用以体现接济之意。然而田地可以买,买住宅终究是不可以的。住宅卖了,就要舍弃这个住宅到其他地方去居住,把什么作为情感的寄托呢?如果他的后代或者是同一个宗族的兄弟想要买回这个住宅,仍然按照原来的价钱归还他,永远都这样相互交好,难道不会特别开心吗?《尚书》上说“结交相处的人还是要找旧的”,因为旧的更值得怀念。有一种坏风气,穷困的人会贪婪地想尽办法夺取别人的钱财,憎恶别人拥有的东西;高贵显赫的人就用权力侵犯用利益引诱,趁着乡邻困苦患难的时候兼并他人的土地房产。父祖对子孙的教导不好就危险了,事物的运动循环反复,自然规律是丝毫没有差错的。儋石(dāndàn):容器名,用以计量谷物,十斗为一石,二石为儋。这里指少量米粟等粮食。耽耽:贪婪地注视。思攫(jué):动歪脑筋来夺取。贻(yí)谋弗臧(zāng):父祖对子孙的教导不好。贻谋,指父祖对子孙的教导。贻,遗留,留下。臧,善,好。无往不复:语出《周易·泰卦》爻辞,指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。
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很重的乡土情结,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,注重邻里关系的道德调节。俗话说:“挑箩夹担望远亲,急难来时靠近邻。”尽管亲情血浓于水,可是空间的阻隔使得远水解不了近渴,邻里乡情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。张履祥看重以邻为伴的美德,重视处理好与邻里的关系,强调家人要与邻里乡党和睦相处;如果邻里中有人遭受祸患,就要救济他,不能趁机从他身上获利。现代社会,城市拆迁、异地安置,以及住房多为高层单元楼等外在因素,影响了传统的街坊邻里关系,大多是对门的不认识对门的,楼上的不认识楼下的。在共建和谐社会文明社区的时代背景下,过去处理邻里关系的经验和传统,仍然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并加以运用,以培育互知、互敬、互帮、互助的新型社区邻里关系。
(十一)处乡党,只有谦以持身,恕①以接物。谦则和,和则不竞;恕则平,平则寡怨。人生长于乡,犹鱼生长于水也。鱼出于水则死,人不容于乡则祸患随之矣。遇胜己者,不可萌忌嫉、卑诎②之心;遇不如己者,不可起轻侮陵虐之意。《洪范》曰:“无虐茕独,而畏高明。”③非独乡党为然,乡党尤其切近者也。《易》曰:“近而不相得则凶,或害之。”④凡今之人,得罪于乡党而不获善其后者,目见耳闻至众矣。“出乎尔者反乎尔”,盍亦审思之乎?
与乡里乡亲相处,只有用谦逊来要求自己,用宽容体谅来待人接物。谦逊才能赢得平和,平和就不会引起争端;宽容就得到安定,安定就少有怨恨。人在乡里生长,就像鱼在水里生长。鱼离开了水就会死,人不能被乡里人接纳,祸患就会随之产生。遇到超过自己的人,不可以产生妒忌或认为自己卑微的念头;遇到不如自己的人,不可以产生轻蔑侮辱的念头。《尚书·洪范》篇说:“不要虐待无依无靠的人,却畏惧显贵的人。”不只一乡之人是这样,只是一乡之人更加贴近现实。《易经》里说:“两者相互交接却配合不当就有凶险,或者遭受外来的伤害。”现在的人,得罪乡里而使得他本人或后代得到不好的结果,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这类事例太多了。“你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”,何不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呢?恕:宽容,体谅,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贡问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’子曰:‘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”卑诎(qū):认为自己卑微而屈服。《洪范》:《尚书》篇名,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治理国家的九种根本大法。“洪”的意思是“大”,“范”的意思是“法”。茕(qióng):孤独,无兄弟。语出《易经·系辞传》:“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,或害之,悔且吝。”
在家乡居住生活,只有用谦逊来要求自己,用宽容体谅来待人接物。这是张履祥提出的乡居生活的重要原则。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谦以持身、恕以接物,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上立足,事业有成。立身有法,处世有度,朋友喜欢他,乡人敬重他,他的德行传播开来,将无往而不胜。在现代人际交往中,首先应当注意人际交往相关的德行——谦逊、宽容,这些原则仍然应当坚守。
(十二)先王分土授田,一夫无失其所,凡有劳事,只使子弟为之,未尝有仆役也。观《论语》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”①及“子适卫,冉有仆”②可见。王政不行,人民离散,贫无依者,势不得不服役于人以生。是以家力有余,子弟不给使令者,养人以资其力,久矣,为天下之通义也。但当善待之,不可横加陵虐。陶公曰:彼亦人子也。③先须开以为善之路,示以资生之方,必其不堪扶植与屡不用命者,然后去之。苟无大恶,亦宜宽宥④,不可求之太过,责之太深,使人无所容足也。彼辈无知者固多,然其必不可化导,要亦无多。至其子孙,实为不幸,非由自己作之,放遣可也。天子臣妾万方,犹欲视民如子。士庶之家,牛羊犬马待人,不畏获罪于天乎?
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按户分田,没有一个人失去他的存身之所,凡是有劳动操作之事,就让他的子弟去做,不曾拥有仆人。从《论语》所说“家中有事的时候,做子弟的就去担任劳作”和“孔子到卫国去,弟子冉有就为他驾车”等语句可以看出来。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策不能实行,人民就会分离失散,贫困没有依靠的人,则势必不得不去做别人的仆人用以谋生。因此家里如有多余的力量,不要轻易给子弟提供使唤的仆人,供养他人也以资助其自力更生为主,时间久了,就会成为天下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。不过应当好好地对待仆人,不可以蛮不讲理,强加欺压凌辱。陶渊明说:“他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呀!”首先应当启发他力求向善的途径,把赖以为生的方法指出来,如果他实在不堪扶助培植并且多次不听从命令,这才打发他走。仆人如果没有犯下大错,就应该宽容饶恕,不可以要求太过、责备太重,使人没有立足之地。他们那一类人之中,不懂情理、缺乏知识的固然很多,然而一定难以被教化、被开导的,大约也是不多的。至于仆人的子孙,他们也实在是不幸,不能由自己做主的,放归、遣散都是可以的。君王的臣子、侍妾来自各个地方,还想着爱护百姓,把百姓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。普通百姓家庭,像对待牛羊犬马一样对待仆人,不怕上天降罪吗?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夏问孝。子曰:‘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’”语出《论语·子路》。陶渊明《与子书》:“今遣一力,助汝薪水之劳,此亦人子也,可善遇之。” 宽宥(yòu):宽容,饶恕。
如何对待仆人?张履祥认为,不可以蛮不讲理、欺压凌辱,要教化开导、宽容饶恕,使仆人有立足之地。现代社会人人平等,因为生活需要,也有一些家庭请保姆帮忙带孩子、煮饭,请司机帮忙开车等,那么张履祥的话也是适用的。在家庭教育中,要注意引导孩子尊重给家里帮忙的长者,不能让孩子从小对人产生地位高下之分。假如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对保姆、司机等人的恭敬之心,看不起他们,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。
(十三)男仆二十余即当为之娶妻,女婢近二十即当使有配偶,或别嫁之。非独免其怨旷,亦所以已乱也。近世仆人忠谨固少,主人待之非理亦甚。盍思上下报施,既有恒分,循环往复,又道之常,能无惕惕①于心,可云惟我所制乎?
男仆二十岁之后就应当为他娶妻子,女仆接近二十岁时就应当为她婚配,或者嫁到别家去。这样做不但避免了男无妻、女无夫的情况,也是制止男女关系不正当等混乱发生的方法。近代以来仆人忠诚谨慎的固然很少,不过主人违背情理地对待他们的情况也很严重。何不想一想,主人与仆人,上下的报答与施与,既有不变的名分,也有循环往复变化的可能,这又是天道的规则,能够心里没有一点畏惧,可以说都是我所能规定、约束的吗?惕(tì)惕:忧劳,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