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:指“礼”、“前识”等。此:指“道”。
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,所以是有德者;不重视美德的人总想表现自己的美德,所以是无德者。重视美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,不重视美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。重视“仁”的人去做好事,做好事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;重视“义”的人去制定各种原则,制定原则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;重视“礼”的人去推行礼,如果没有人响应,他就卷起袖子,强制别人就范。所以说失去了“道”而后才有“德”,失去了“德”而后才去提倡“仁”,失去了“仁”而后才去提倡“义”,失去了“义”而后才去提倡“礼”。“礼”,是忠信不足的表现,是祸乱的开始。所谓的提前行动,对“道”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,是愚昧的开始。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,不用礼仪;要遵循大道,不要事先随意揣度。所以要舍弃礼仪和不合时宜的提前行动,笃守大道。
本章讲述了与大道保持一致,天下就能安定太平,而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柔弱、卑下,因此人们应该守柔、处下。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
得一:与“道”保持一致。
贞:同“正”,君长,首领。王念孙认为:河上本“贞”作“正”,注云:“为天下平正。”念孙案:《尔雅》曰:“正,长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君守篇》“可以为天下正”,高注曰:“正,主也。”“为天下正”,犹洪范言“为天下主”耳。下文“天无以清”,“地无以宁”,即承上文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”言之。又云“侯王无以贵高”,“贵高”二字正承“为天下正”言之,是“正”为君长之义,非平正之义也。王弼本“正”作“贞”,借字耳。
其致之,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发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侯王无以贵高,将恐蹶。
致之:放弃大道。
无以:没有凭借,没有办法。
发(fèi):同“废”。
歇:停止。
竭(jié):枯竭,干涸。
蹶(jué):跌倒,引申为失败、亡国。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是以侯王自谓孤、寡、不穀,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故至数舆无舆。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孤、寡、不穀:都是当时君主的谦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