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学说以“仁”为中心,所谓“仁”就是爱人,提倡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之道,就是弘扬爱人之道,崇尚“仁义”,重“亲亲尊尊”之恩,行“忠恕”“孝悌”之道,政治上主张实行“仁政”“德治”。儒家的爱人,有泛爱:四海之内皆兄弟;有等级的爱: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。”儒家的爱人,就是做人的艺术。我心向仁,“则仁斯至矣”。虽然他们推行的“仁道”是为其利益服务的,但是,在客观上对于维护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不无积极意义,也与我们当今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不无契合之处,自有其合乎历史发展的合理内核。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。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
颜渊问什么是仁。夫子说:“克制自己,使言语行为合乎礼仪法度,就是仁。每天都能够做到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,天下也就大同,风气也就回归到仁的正轨上了。能不能做到仁,这取决于自己,而不是决定于别人。”颜渊说:“请问具体如何理解。”夫子说:“不合乎礼制的事情不要去看,悖逆礼仪的言辞不要听信,有损于礼规的话语不要说,超越礼法的事情不要动手去做。”颜渊说:“我颜回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人,但也有志于仁德的修养,那么就让我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。”
程子曰:“非礼处便是私意。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须是克尽己私,皆归于礼,方始是仁。”又曰:“克己复礼,则事事皆仁,故曰天下归仁。”
谢氏曰:“克己,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。”
朱子按:“此章问答,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。非至明不能察其几,非至健不能致其决。故惟颜子得闻之,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程子之箴,发明亲切,学者尤宜深玩。”
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
“为仁由己”,善恶由心,苦乐自知。仁就是人,是通权达变、做人处世的艺术,并非僵化的教条。存乎其心,形诸外。无可无不可,无及无不及,无中无不中,无得无不得,无是无不是,无非无不非。
“仁”之微言大义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形诸语言则失其本意,诉诸外物则失其本相。天下之事无不可,为仁为恶,取决于我们自己。“无论是一个人,一个企业,还是一个民族,乃至一个国家,其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自己。老子认为:‘胜人者力,自胜者强’。也是强调,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之人,能够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。战胜自己的什么?当然是自己的弱点,比如过度膨胀的欲望,短期利益的诱惑,得意时的忘形,失意中的自馁,以及人性的种种不足。战胜了这些弱点和毛病,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强者。战胜的办法就是用深植于我们内心的‘仁’来消解萌生的欲望。”
仁德,就在于克己。眼睛不看不合乎礼仪的现象,耳朵不听不合乎礼仪的声音,嘴巴不说不合乎礼仪的话,脚不踏不合乎礼仪的地方。“人非善不交,物非义不取,亲贤如就芝兰,避恶如畏蛇蝎。”其实,“仁”就是一种自然自在的心态。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
仲弓问怎样做才能体现仁的精神。夫子说:“走出家门,仪容整肃,如同去接见贵宾;役使民力就像承办重大的祭礼一样慎重。自己所不愿做的事,便不要(强)加在别人身上。在国家任职的时候不做令人怨恨的事,在家居住也没有让乡邻厌恶的行为。”仲弓说:“冉雍我虽然是一个愚钝的人,请让我依照这句话去做吧。”
程子曰:“孔子言仁,只说‘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’。看其气象,便须心广体胖,动容周旋中礼。惟谨独,便是守之之法。或问:‘出门、使民之时,如此可也;未出门、使民之时,如之何?’曰:此俨若思时也,有诸中而后见于外。观其出门、使民之时,其敬如此,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,非因出门、使民然后有此敬也。”